『寫在「贏了比賽,卻輸了太多」之後...』
看完『那晚,中國神童贏了比賽,卻輸了太多』這篇報導,深深替這位中國神童感到婉惜...
確實贏的只是一場比賽,但輸的卻是生命裡面太多的價值。
這讓我們更肯定教育的目的,是為了幫助孩子培養正向人格,讓孩子學習尊重自己、尊重別人,絕非只為了培養令父母滿意的成績。
有多少東方人的孩子,不管是在香港、台灣、或美國,都因為父母太重視分數成績,被教育逼得太緊喘不過氣來,最後自尋短見呢?
原因都在於孩子覺得『壓力太大』、『輸不起』、『自己不夠好』、『沒有辦法面對失敗』、『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』。。。
記得今年年初,新聞才報導過一則消息:一位女大學生因為期末課業壓力大,不滿意自我表現,所以在早上別人上課的時候,自己在宿舍上吊自殺。
我以前在國小,班上有一位常常考第一名的孩子小國,有一天發了考卷之後,在我旁邊哭了起來。我問他怎麼了,小國說:「我只考97分,回到家裡會被我媽媽打...」
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
孔夫子說:「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」,到底這「樂」是透過學習有所領悟而得到的樂,還是透過考試得到高分就可以不用被打、不用瞧不起自己的「樂」?
如果是後者... 那「讀書」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?
如果從小孩子學習就是以『名次』、『分數』來掛帥,孩子還會了解讀書的意義嗎?等到孩子長大了,工作會不會自然也是以『名聞』、『利養』為目標?這些已經長大的孩子們,還會了解生命的意義嗎?
古人讀書為的是修身、治國、平天下;今人讀書為的是名次、分數、賺大錢?
難怪現在越得越多學生不知道讀書是為了什麼,越來越多成人不知道自己生命是為了什麼!
站在世代交替的交叉路口上,我們到底要給予我們下一代什麼樣的價值觀?這確實是當前我們每一位父母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,都要慎重思考的問題。。。
不要讓孩子『贏了比賽,輸了太多』...更不要讓孩子『贏在起跑點,輸了一輩子』。
如果有一天我們孩子贏得了全世界,卻輸掉了自己人格,或贏到了進入第一學府的資格,卻失掉了自己寶貴的性命....
試問這樣值得嗎?